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干净风光摄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干净风光摄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户外风景摄影如何才能拍出绝美日落?
日落再美,切记一定要有前景作衬托,否则晚霞再美,前景是一堆乱铁丝网、一堆杂乱的树、一堆烂民房,也是废片。前景最完美的是找当地的地标建筑,只有地标才能告诉读者这张照片拍的是哪里,只有地标才能让能让这张照片富有内涵和意义。
二、善于利用人物。
风光大片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但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机位,网上大把相同的照片,是什么让你的照片与众不同?怎么才能拍出只有你在那个时刻才能拍出的照片?当地人可以进入你的画面作为一个衬托,可以读书、可以跑步、可以看手机,有这个人进来,这张照片就是只有你才拍得出来。同时,这个人可以引导读者的视线,引发读者的思考。但要注意,自然景观为主,人是***,一定要小,要不起眼,不能喧宾夺主。
三、要有耐心
有些地方的天气是瞬息万变的,要有耐心等下去。有一次我们去国外拍日落,太阳落山的天际线处有很厚的乌云,我们都以为没戏了,拍了拍远处的雪山就打算走了,结果一阵狂风夹杂着冰雹,愣是把乌云吹散了,晚霞就出来了,那晚出了很多好照片。自然风光摄影既要审时度势,抓住好位置和好时机,又要有守候的耐心。
我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也是一位环球旅行者,拍摄很多地方的日落,比如东北大兴安岭的森林日落,也拍过甘肃敦煌沙漠的日落,还有拍过我生活过的美丽三亚,也是很适合拍摄日落的美地。
我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小时候总经常端起盛满饭菜的碗走到家后的沙滩,浪花时而冲刷前面的沙滩,我静静的看着一浪推一浪的美景,也时常怀念那时候,那时候年轻无忧的我。
日落拍摄很讲究拍摄设备,天气还有运气等等。
1.单反相机,三脚架,小广角镜头,比如12-24 2.8f ,或者24 2.8f,或者35,50定焦都可以拍摄,最好是大光圈镜头,比如1.8/2.0/2.8大光圈镜头。相机也可以拍摄,但是图片质感就相对比较差些。
2.日落的天气很重要,比如台风天,晴天,雨天的日落也去不尽相同,风云莫测,形状,色彩也不尽相同。没敢也很nice。
3.耐心也很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你所感兴趣的事情,你对美的理解和感悟。相信老天会帮助你的,那就是运气极佳。
我的微 博:一图视觉,可以关注我哦,这是我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助到你感谢分享,感谢遇见。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要有耐心的等待捕捉最美最佳的时机。
其次,选择前景做衬托,建筑物或者人物都可以。
第三,掌握好曝光量。
拍摄日落绚丽多彩的景色,要有不辞辛苦的精神,在日落之前赶到事先选择好的高处(位置越高越好)角度,掏出手机调好相关功能,耐心等待转瞬即逝,美得无法形容的日落出现……
户外风景摄影如何才能拍出绝美日落?
户外风景摄影如何才能拍出绝美日落,日出日落是风光摄影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你拿起了相机,你的片子中就会有日出日落。
如何拍出绝美不敢说,只能说说一些拍摄日落的想法。
下班之后,夕阳西下,溜达四处如何摄影风光?
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有了与大家沟通的纽带。🙏🙏下班后,特别是夏季,沐浴夕阳,散步摄影,是上班业余摄影族最开心的时刻。 😀😀不要小瞧了日落前后短暂的时间,它包含了两个最佳摄影时段(黄金时刻和蓝光时刻),这时段最容易出佳片,并且可拍摄的风光内容也有许多,比如:拍风云、拍光影、拍日落,拍花草、拍流光、拍城市夜色等等,就看您喜欢什么🌹🌹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判天象,提前做好摄影出行准备。
下班后到日落时间比较短暂,因此,如遇好天气(雨后天晴,或空气通透),要早做拍摄准备。提前***好拍摄内容,准备好摄影器材和交通工具,下班不拖拉,立即赶往拍摄地点。
二、选好机位,抓拍黄金时段暖片。
日落前后约半小时左右,此时,[_a***_]柔和,山川、河流以及所有物体都披上了暖暖的橘黄色。当目视太阳,光线不刺眼时,即是逆光、侧逆光拍摄日落的最佳时刻。你可以拍花草……也可以拍水中倒影和日落……。
三、日落之后莫收机,蓝光时刻拍摄亦出色。
当黄金时刻退去,太阳落山,此时便迎来了蓝光时刻。蓝光时刻大约持续15—30分钟,时间久了,天空会变成黑色。您如果在公园,可拍剪影……您也可以在落日之前登上高楼,或山顶,拍摄城市夜色……如果偶遇雷雨天气,在切实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拍摄闪电……因此,不要小瞧下班后的时间,合理利用,您一定会拍出家乡最美的景色!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及有疑惑的朋友们一点启示,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跟帖交流。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干净风光摄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干净风光摄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5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