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水拍摄静物摄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香水拍摄静物摄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平民摄影爱好者,受时间限制,日常只能拍到城市风景,求提供拍摄练习的具体方案?
好风景就在身边,做平凡的摄影人,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每个摄影人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挖掘身边的美景、用镜头记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许若干年后,再翻翻以前的照片,我们会有所感悟。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怎样把握这美丽的瞬间,每个摄影人都在不懈的追求,有人很快到达了自己想要的追求,有人默默耕耘了一辈子。。。
每个早晨和黄昏,都有摄影人孜孜不倦的身影,拿着相机,守候着黄金时刻,“早晚要出大片”也许就是这层含义。
下面这张照片我拍摄于石家庄市,酒店的楼梯很有空间感,优美的线条,走过的行人,把画面打造的很唯美,找好角度,抓住瞬间。拍摄参数:佳能6D相机,镜头24―105一代,F7.1,ISO640,1/40S,-0.7。
住在城市,天天上班。这很好啊。可拍的东西太多了。
给你几个容易拍到片的地方吧
1,街道(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的)
2,公园
3,建筑
4,博物馆
5,历史遗迹
6,地标建筑
7,行人
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首先要说的是,摄影爱好者不应有等级之分,平民之外是什么人?第二,在哪里摄影取决于业余时间的统筹安排,摄影也不是天天拍。第三,城市里有大量的人文和景观***可供我们发现和利用。第四,公休***日走出去***采风其实也挺美。附一组***风美图:
平民摄影爱好者,受时间限制,日常只能拍到城市风景,求提供拍摄练习的具体方案?
谢谢老师的问题,明白老师提问是为了更多的摄影新手有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感谢!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正宗的平民摄影爱好者,平日里有自己的工作,并不以此谋生,受时间和工作限制,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去进行专业拍摄,所以日常只能拍摄城市风景或周遭的事物,拍摄练习可以这样进行时间上的平衡。
在相机的选择上,有经济条件的,可以选择专业单反入门相机;不想用或者条件稍差的,直接手机拍照即可,效果也可以,技术好,不比单反差多少。
二,上下班途中或空闲及晚饭后散步时间。
有工作的爱好者,上下班途中也是练习拍摄风景的好时机。一般,早上上班或下午下班时也是天空色彩最绚丽多彩的时侯,搭配飞鸟或植物,而且手机拍照也很方便,可随手掏出手机多角度多场景多次数练习拍照。
晚饭后散步时,是练习拍摄夜景的好时段。夜景拍摄,手机的话可以用很实惠的自拍杆三脚架,夜景曝光时长,手持的话,容易抖动,照片易虚。或者用手机的HDR功能拍摄夜景也不错。但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手机,不可抖动。
三,拍摄家中动植物或静物进行练习。
平民摄影爱好者--基数非常大的一个群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拍照实践。一。城市公园。现在城市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大小公园建设不少。其中拍的自然景观等很多。二。城市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拍摄练练手。三。城市老区往往有很多有文化意义的老建筑或老街道。练习拍摄更有意义。四:就向一些三,四线城市往往也建有新区或开发区。现代建筑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名式风格不同。是城市拍摄的好对象。至于向湿地,花草。虫鸟就不用细说了。只要你喜欢,做个有心人。在你的家乡就有拍不完的题才!
拍微距必须要三脚架和灯吗?为什么?
拍微距题材,不一定必须要三脚架和灯。
也许您在网上看到很多介绍摄影经验的文章说拍微距就要手动对焦,要有稳定的三脚架,要有专门的环闪配合等等之类的,让您对微距这个题材望而却步。
其实微距摄影并没有那么复杂。三脚架、[_a***_]之类的确实会让微距摄影更出效果,但没有这些也一样能拍。
我本人就经常手持拍摄一些花花草草虫虫,只要室外光线不错,快门速度不至于低到非要上架子,所拍摄的对象没有小到对不上焦,其实手持拍摄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要想手持拍摄好微距题材,需要具备这么几个条件:
1、光线充足。
2、拍摄时风力较小,拍摄对象相对静止。
3、使用的微距镜头有较强防抖性能。
4、具有较为过硬的稳定手持相机的功底。
5、所拍摄的对象不要过于微小。
微距镜头常为中长焦设计,如果不使用三脚架,手持拍摄确实比较困难,轻微的抖动都会在中长焦的作用下被放大。好在现在的微距镜头都具有非常不错的防抖性能,例如佳能百微,就具有几乎具有顶级的is防抖水平。
当我们在拍摄微距题材的时候,只要记着打开防抖开关,其抑制抖动的水平可以立竿见影发挥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手持拍摄的基础,只要快门速度不是太慢,也可以不用三脚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水拍摄静物摄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水拍摄静物摄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4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