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风光摄影的十大建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风光摄影的十大建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风光摄影用16-35好,还是70-200好?
感谢悟空的邀请。
说实话,这两个镜头都是风光摄影的利器。是很多风光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拍摄的主要选择。
我们不能评判两个不同焦段镜头哪一个好或者哪一支不好,它们都是相当优秀的器材,它们都是大三元镜头,只是它们拍摄的题材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各位朋友的预算足够,建议这两支镜头都得拥有,真是这样的,喜欢摄影的朋友,这两个镜头是我们不能缺少的。
16-35镜头算是比较广的一支镜头,它拍摄风光时容纳的景致比较宽广,拍摄建筑、风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果在较为空旷地带拍摄,那么70-200镜头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很轻松把远景拉近,拍摄出远景的层次感,比如西藏、新疆等地拍摄,没一个长焦镜头真还没法创作。
其实拍摄风光到底是使用广角还是长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摄影需要做的是减法,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将多余的信息排除在画面之外,但是有些时候却非常需要尽可能的把想要拍的景物更多的收揽进画面。在这两种情况下广角和长焦就会经常用到。
就我个人的拍摄习惯来说,在使用广角镜头时,一定要加入前景元素,而且前景起码要在画面中占据1/3或者1/4的画面比例,这样的话才会显得照片中包含有丰富的信息,照片看起来很有质感。
在风光拍摄中,我们为了把想要拍摄的事物主体从杂乱的环境中摘离出来,就需要更进一步的靠近被摄物体,但是很多时候相机离被摄体太近的话,会导致非常严重的透视变化,从而影响画面的美观。这个时候换上一支长焦镜头就是非常完美的选择,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将画面多余的部分排除在镜头之外,还可以将画面中远处和近处的景物压缩的非常紧凑,让照片看起来更加饱满。
焦段不同,作用不一样。
我拍风光通常两台相机,一台套24-70,另一台套70-200。比如晨昏两段的日出日落大景深的用24-70,太阳特写用70-200,免出换镜头的麻烦。
16-35有超大的广角,画面景深层次丰富,且色彩醇厚艳丽。70-200展现的是中长焦,快门速度快,适合局部光影抓拍,民族人物特写等,无滤镜色彩稍差,但锐度较好,行进途中抓拍也是利器。
两种焦段的镜头无谓优劣,如果非要我只能选其中一种,那就16-35吧。
贴几张24-70和70-200的图片,可做比较:前4张是24-70,后5张是70-200。谢谢欣赏!
风光摄影来说,焦段的齐全还是重要的。因为在摄影的时候,你会遇到不同的摄影题材。而16-35和70-200,是二个非常重要的镜头,适合捕捉不同视角的风景。这二个镜头,是我摄影中的必备镜头。
16-35,大光圈镜头。在风光摄影中,一般来说广角镜头用的比较多。广角镜头的使用,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广的视野,更突出的前景和引导线,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旅行摄影和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的的角度来说,70-200的焦段还是是很常用的。你看这个相机和镜头厂家,一定都有70-200这样一只镜头。至于2.8还是4的光圈,根据个人的要求看。我自己是风光摄影为主,选择的是F4的,轻便了很多。
谢谢邀请。风光摄影用16-35好,还是70-200好?有两种说法。直接说:用16—35好;间接说:70—200更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具体点说。
16—35的镜头拍摄风光的优缺点:16—35的镜头的优点是视野开阔,画面恢弘,能够大范围的记录优美风光,而且调节范围也较大,可近可远,成像质量也不错。但是,如果拍摄对象包含了竖直明显的建筑物等元素,就很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尤其是左右边缘特别明显。
70—200的镜头拍摄风光的优缺点:70—200的镜头具有空间压缩感,就是说,远的元素看上去不那么远,比如,你要拍摄带有通红大太阳的元素画面时,它的优势是其他广角镜头无法比拟的,而且它的优点还在于画面不会出现建筑物的变形,画质更细腻、锐度更优化。70—200镜头拍摄风光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70—200画面相对不够开阔和宏伟,画面气势和视觉冲击力不明显。
有没有办法让70—200镜头拍摄风光时趋长避短呢?有!那就是左右拍摄接片。你可以拍两张;也可以拍三张、四张;你可以将相机横着拍,更可以将相机竖着拍。后期时上电脑接片就OK了。综合上面的分析,我的结论是:图方便,用16—35广角镜头;不拍麻烦、乐于接片,用70—200镜头。
感谢你关注《拍客张光林》,我会经常提供拍摄技巧、摄影PS和创作体会等方面的文章。祝拍摄愉快、创作丰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光摄影的十大建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风光摄影的十大建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rw.com/post/26709.html